联邦留学辅导
鸣挚海外家政服务
代购代带网
人口普查
买书

英国伦敦华人网 - 英国伦敦第一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伦敦治霾启示录

2015-12-25 21:44| 发布者: Bryan| 查看: 246| 评论: 0

摘要: 2015年,一波波雾霾来袭,北上广纷纷中招,深陷霾伏。媒体呼吁:纵然雾霾散去,反思不能散去。  放眼海外,曾是雾霾肆虐“重灾区”的伦敦,早已甩掉“雾都”帽子。外界一直好奇,伦敦何以摆脱雾霾,华丽转身?除了 ...

2015年,一波波雾霾来袭,北上广纷纷中招,深陷霾伏。媒体呼吁:纵然雾霾散去,反思不能散去。

  放眼海外,曾是雾霾肆虐“重灾区”的伦敦,早已甩掉“雾都”帽子。外界一直好奇,伦敦何以摆脱雾霾,华丽转身?除了颁布多部法律来治理污染,时间和耐心也是必要的。伦敦用了70多年才最终战胜了雾霾。

  “雾都”前世今生

  今年11月,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新书《伦敦雾:传记》。作者科顿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伦敦雾这一工业时代奇特城市景象的“美丽”和危险,以及其对文化和人们认知的持久影响。

  雾霾改变了伦敦的城市生活,模糊了道德和社会边界,而它也成了艺术家的“礼物”。“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再靠里,又再深一点儿,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这是作家狄更斯的描写。在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中,伦敦的雾是光怪陆离的淡紫色,雾中,一轮红日拖着一缕橙黄色的波光缓缓升起,近处的小船,远处的港口在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

  事实上,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英国国会专门颁布法令: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

  工业革命的兴起让伦敦发展迈上快车道。由于当时工厂多建在市内,加之居民家庭争相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暴增。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常在伦敦上空笼罩多日不散,形成“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1853年,《泰晤士报》写道,伦敦雾霾“将人类的咽喉变成病怏怏的烟囱”。1921年,伦敦每立方英寸样本的空气中含有34万煤烟颗粒。

  “雾霾折射出的人性被商业利益所战胜。从伦敦东部贫民区蔓延至全城的惊恐,就像城市良心上的一个污点。因为经常刮西风,所以住在伦敦东边的人要承担更多风险。有钱人纷纷搬家,东部成了下层阶级居住的所在。”科顿感叹。

  1937年12月,切尔西主场迎战查尔顿,比赛因雾霾提前终止,查尔顿门将巴特拉姆毫不知情,一直留在场上守门,直到工作人员锁门时发现了他。即使发生了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烟尘弥漫对那个时代的不少人来说,是进步、成功和经济繁荣的标志。一位企业家甚至骄傲地表示:“烟囱是工业圣坛上的香火,在我看来非常美丽。它显示出人类正将自然无意识的力量,转换为让人类舒适的力量。”

  但是人类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悲剧也终于悄悄到来。1952年12月5日开始,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煤炭燃烧产生的气体与污染物被厚厚的云层盖住,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能见度只有几米。“当时的雾非常大,家长们都被建议不要送孩子上学,因为很可能在路上走失”。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回忆。

  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雾霾,五天后才逐渐散去,导致1.2万人死亡,全球震惊。 伦敦大雾期间,平均每天排放1000吨烟雾颗粒、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12吨氟化物以及370吨二氧化硫,它们最终转化成800吨硫酸,也是造成污染最大的罪魁祸首。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如日全食般的黑暗,血的沉痛教训,震撼无数英国人的心。

  危机也是转机!英国举国上下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雾霾全面“宣战”。英国官方祭出利器: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铁腕治霾绝不手软。

  织密法网 依法治霾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委员会,专门调查雾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清洁空气法》,学界公认这是全球首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

  新法催生了包括清洁空气委员会、环保局在内的监管机构,并首次规定大规模改造伦敦市民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强制迁往郊区。法律奖惩分明,炉灶改造的合理费用,地方政府补贴至少七成;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到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监禁。 1960年,伦敦二氧化硫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初见成效。

  为进一步控制工厂排污,1956年英国政府制定《制碱等工厂法》。法律规定,所有工厂每年必须对有污染的生产工艺进行一次登记。同时规定登记条件,只有采用了可长期防止有害气体排放设施的工艺才有登记资格,登记后的工艺,生产过程中不得排放黑烟。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于上世纪60年代兴建3座卫星城。政府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和市民外迁。数年间,新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万。

  1968年英国颁布新《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含硫上限。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范围。1976年,大伦敦地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0%。1975年伦敦雾霾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1980年之后,伦敦大气治理的重点,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一系列法案相继出台,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

 

最新评论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伦敦华人网

GMT, 2024-11-24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