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来,国有企业的整合“大手笔”无疑是经济改革中广受关注的领域,自“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后,国旅和港中旅整合、武钢与宝钢重组等纷纷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有人担心“超级国企”的出现,会造成行业垄断,会造成改革的倒退,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事实上,“超级国企”的出现,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保障。 “超级国企”要敢于打破既得利益 2016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央企业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圈定钢铁、有色、航运、建材等领域推进强强联合、企业重组,集中资源形成全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化解相关行业产能过剩。 以此次“宝钢-武钢”重组事件为例,“去产能”任务最重的钢铁行业是本轮国企改革的主战场之一,颇具代表性。从表面来看,需求不足导致的钢材量价齐跌是钢铁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但产能过剩以及无序竞争才是行业亏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虽然是全球粗钢头号生产大国,却面临钢铁行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的困境,而且由于产能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明显低于欧洲及日本、美国和韩国等钢铁生产大国。这种困境不仅影响到铁矿石定价话语权,也导致一系列无序恶性竞争的产生。因此,在有效产能难以退出市场背景下,受无序竞争、需求下滑、环保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短期内扭转亏损局面的难度很大。 毫无疑问,把再多亏损企业简单合并,结果只能是更大的亏损,“超级国企”要想成功,突破阻力、做强做优才是硬道理。还是以钢铁行业为例,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过去几年曾多次出台文件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和重组,但由于中国重点大型钢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它们一方面是地方的税收大户,一方面还承载着地方大量社会就业的任务。因此,地方政府对钢铁企业关停限产去产能的态度一直就不是很积极,重组的人事安排更是难上加难,很可能面临多方面的行政干预。 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让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有关部门明白,央企、国企通过合并重组形成“超级国企”,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体量上的大,而是要从深层次改变企业文化,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让市场成为配置生产要素的核心,重视人才、管理架构、技术方面的优势互补,通过重组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系性的优势,最终实现新的企业文化。 “超级国企”要坚定壮大实力 有些人担心“超级国企”的出现,在某些领域会出现行业垄断。其实,我们不能看到“垄断”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否定。在特殊的战略领域,组建“超级国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钢铁行业就通过重组整合,成就了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托拉斯集团——新日铁集团,而美国作为全球反垄断最严厉的国家,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批准了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合并后公司市场份额占美国市场100%,占全球民用飞机市场65%,成为欧洲空客最大的竞争者。 中国许多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行业分散单个企业弱小,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向国际市场要技术、要市场、要资本,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坚定地壮大综合实力。在某种意义上,“超级国企”可以减少或避免因行业集中度低导致的“走出去”战略中的恶性竞争,更有利于发挥中国品牌的影响力。 因此,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超级国企”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提高带来的定价权优势,对国家利益有着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用好这一先天优势。(中新经纬APP)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