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全球流动性是否出现拐点的讨论十分热烈,认为拐点已现、即将出现,或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出现的观点均有之。笔者认为,全球流动性的方向性变化或已悄然开始,未来可能将在较为平稳的状态下收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流动性规模较2014年缩减2.8万亿美元。从地区看,亚太新兴市场缩减1万亿美元,占全球流动性缩减规模的36%。从未偿付余额看,美元、欧元和日元流动性均有减少。此外,2015年三季度,非美地区的非银部门美元计价债务存量和新兴市场的非银部门美元计价债务存量指标均整体持平,这是自2009年来首次停止增长,此后指标一直处于持平状态。 全球咨询机构CrossBorder Capital的报告也显示,去年全球流动性规模为105.7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7万亿美元。这些数据出现变化的时间和全球最主要央行美联储停止量化宽松、即将开始加息进程的时间点相吻合,也与大部分经济体经济增速预期下调、商品价格下行未止、美元略有升值、新兴市场货币继续贬值等现象相吻合,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拐点或已进入形成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流动性由于美、日、欧相继实行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一直处于激增的状态,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持续扩张并不断膨胀。根据外媒的统计资料,目前全球前十大央行总计拥有21.4万亿美元资产,而美国一家就占了约五分之一。然而,流动性盛宴终会走向终结。美联储去年底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形成,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会再有一次加息机会。欧洲和日本央行官员虽仍不断重申未来负利率和量化宽松都还有进一步加码的空间,然而目前都不愿轻举妄动。货币政策效应日益递减的讨论,或使未来政策组合加大对财政政策的倾斜。全球流动性继续增加的概率不大,目前流动性的增长停滞或可视为转折的形成。 不过,未来全球流动性减少的过程将是缓慢、渐变的。就美国而言,由于期待“高压经济”的出现,未来美联储可能以较慢的节奏实施紧缩。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目前仍不同步,除美联储小幅启动了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外,日、欧央行还在超宽松政策中恋战,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处于宽松中。在一定程度上,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同步平滑了全球流动性的改变,也意味着未来流动性的改变不会是急速、明显的。中国人民币于今年10月1日正式纳入IMF的SDR篮子,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增强,逐步迈向国际化的人民币还有望为全球补充部分流动性和新的安全资产。因此,从统计数据上看,尽管全球流动性激增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市场人士长期适应的美元流动性泛滥、美元贷款廉价的宽松环境面临终结,但是市场很难明显感受得到。 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全球流动性的变化值得关注。新兴经济体一度受益于市场充沛的流动性,而流动性一旦收紧,会挤压其发展空间。对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而言,今年并不是一个平稳的年头。IMF等国际机构在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同时被下调。增长放缓、货币贬值、市场波动等现象背后隐含着全球流动性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过,由于全球流动性的减少将是缓慢的,新兴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好准备,一旦出现全球流动性危机,可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遭受打击。□周武英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