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公司遇阻 德国经济部撤销决定 央广网北京10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德国商业给人的印象,是诚信、靠谱和说话算数。不过,最近中国的投资者却很失望:一件板上钉钉的投资,突然变卦了。当地时间24号,德国爱思强公司(Aixtron)宣布,德国经济部撤回了9月初做出的对中国福建宏芯基金(Fujian Grand Chip Investment)收购爱思强无异议的决定,将对收购案重新审核。 业内人士指出,德国经济部的撤销决定,恰好卡在了几天前的认购截止日,并且是在认购率已达65%,超过最低认购率50.1%的情况下,有故意阻挠并购案的嫌疑,令投资者蒙受损失。事实上,就在爱思强公司24号通过新闻公报发布消息的当天,爱思强在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的股价,分别暴跌了15%和11%。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回事? 成立于1983年的爱思强公司是德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目前经营困难并陷于亏损。今年5月,中国福建宏芯基金表示有意并购爱思强,并于7月底正式发布要约文件,拟以每股6欧元(约合6.5美元)的价格收购爱思强公司已发行股票,整个并购交易规模约6.7亿欧元(约合7.3亿美元)。德国经济部9月8日向中资收购爱思强一案颁发了“无危害证明”,意味着德国政府认为该并购行为对德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不构成威胁。然而一个半月后,德国政府突然宣布撤销该证明。 德国经济部的这一决定,让德国企业的股东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德国媒体和经济界也对政府的出尔反尔感到意外。业内人士更表示,若失信于海外投资者,将对德国吸引外资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德国收购的之路并不顺利-----中国的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曾一度出现欧盟和德国政府官员的不满声音。虽然当地时间10月13号,欧盟委员会已根据欧盟合并条例,批准了中国美的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德国库卡股份有限公司;而中国的另一家公司,三安光电也表示,已就可能的收购或合作,与德国照明企业巨头---欧司朗,正在接触。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德国政府出尔反尔呢?截至目前,德国经济部并没有公开发布撤销证明的公告,或者相关解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分析,德国政府干预并购,主要原因是对科技竞争的担忧。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德国在欧洲、在世界上是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德国担忧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科技,尤其是高科技,他非常担心高科技前沿技术被中国并购。他要修改关于高科技并购的规定,通过修改法律限制中国企业进入他的高科技领域。德国怕中国企业占领他们的高科技市场,陈凤英认为实际上这种担忧不必要,中国的制造高端并不很强,我们正在从低端往中高端走,有的企业已经有了国际的品牌,对德国来说,德国制造和中国的制造就开始碰撞了。 德国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的投资就在欧洲发起和参与了164桩企业并购交易,接近2015年全年的183桩,而且其中仅在德国就有37桩并购案。 去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加速,根据Dealogic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0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已达1110亿美元,超越去年全年的108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并购金额则为750亿美元。2016年以来,中资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根据德国统计机构安永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投资额升至108亿美元,接近过去10年总投资额的两倍。 中资收购海外企业,频频遭遇暗礁和险滩,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陈凤英认为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个力量格局变化的时候,西方国家有被并购的担忧,怕我们国家的企业进去以后,打乱了他的秩序,甚至削弱他的工艺生产或者市场,这种担忧不但对美国,对欧洲都有,包括新兴市场。第二中国的投融资井喷,大量资本密集型企业走出去,落地点又比较集中,比方说现在的欧洲,就成为一个最大中国企业的最后的并购地。 陈凤英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风险,更要做好前期考察和准备,避免跟风出海。 对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在哪些投资领域更有可行性,陈凤英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近一年内看,我们的企业出去已经比较关心科技、品牌、市场,然后再考虑资源,我们的技术还是要往中高发展,如果国际上有中高技术,我们就不需要在国内研发,可以去并购,最关键的我们要拓展市场。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是我们一个大的对外提供的公共产品,既然是我们提供的公共产品,你可以利用,我认为沿着“一带一路”投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