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许维鸿:资本市场扶贫如何精准发力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江西井冈山创建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如果把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比作革命“大厦”初具规模,那么1927年的10月27日就是这座大厦的“奠基日”!89年过去了,革命摇篮井冈山如今又站在了“精准扶贫、全面奔小康”的排头兵位置。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扶贫困境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对外开放战略的增量国际需求,中国经济巨大内需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是重要原因。统一的大市场孕育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环境,包括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加速了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带来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首先,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缺服务、缺资本、缺支持”。以革命老区井冈山地区为例,践行“个体扶贫到产业扶贫”模式升级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全国代表性:区内农业企业体量小,还没有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品牌相对不成熟,想要获得金融信贷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期待政府更具针对性的农业产业链帮扶,包括农业产业基金“股债结合”的投融资帮扶,以及拥有优秀管理经验的农业上市公司对他们进行资本和管理模式的输入,加强跨区域的合作。 其次,对于金融服务者来讲,摸不准农民信用就不敢放贷。众所周知,农民生产生活面临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要素无法有效交易,且担保手段单一,贷款主体信用等级偏低,信用体系不健全。因此金融机构参与扶贫风险大。 生长于大城市的富裕人群漠视贫困问题、漠视贫困群体的需求,资本市场如果只是陶醉于虚拟经济的“自娱自乐”,必然造成社会的割裂。如何提高中央扶贫资金和政策的效果、效率,应该说不仅仅是各个贫困县政府的挑战,也是贫困县所在省政府、中央企业和资本市场共同的挑战。 资本市场扶贫贵在“精准” 传统意义上,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输血”贫困地区的做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市场化运营的金融机构客观上“嫌贫爱富”,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资本外流,加剧了贫困县产业空心化。 因此对红色老区的贫困户除了“输血”要更重“造血”,就必须培育扶贫产业和龙头企业,资本市场的力量不可或缺。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东南沿海局部“过度”城镇化引发的畸高房价与金融市场“资产荒”,都给金融机构的持续盈利带来了现实挑战。将东南沿海的富余资本与中西部贫困县增长需求相结合,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优选择。 此外,精准扶贫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让红色老区脱贫致富更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井冈山视察时明确指出,在共奔小康征程中,革命老区一个都不能少,井冈山要率先脱贫,打赢扶贫攻坚战。从广义上讲,要发挥 “政府+金融”的创新合作模式,把投资银行的特有优势充分运用直接投资、基金投资等投融资方式,开展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专项研究,是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经路径,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回归本职、“脱虚入实”重要体现。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地区特点及产业结构,改进帮扶政策和帮扶方式,改普惠政策为差异化扶持政策,改“给钱给物”、打卡到户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的帮扶方式。对于没有技术、不熟悉市场的贫困户,还需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和集体股份制经济,推动农业经营机制改革,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纵观全球,贫富差距加大不仅是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今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通过精准扶贫化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没有他国经验可以借鉴,而利用资本市场的现代金融工具帮扶贫困地区关键在“精准”,在于开拓“产业+金融”的扶贫新模式。(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就职于英国路透集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法国外贸银行集团巴黎总部。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宏观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发展模式等。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中新经纬”)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