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事,中国几代汽车人可谓操碎了心:一是打入世界汽车强国,二是摘掉“以市场换技术”的帽子。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虽在亚非拉崭露头角,但打入汽车强国,虽跃跃欲试却步履维艰。而在国内,由于底子薄弱,几十年来,欲除“以市场换技术”的帽子却不得。不过,这一切正在改变。 海外建厂机遇与风险并存 3月23日,比亚迪宣布在法国北部大区博韦市建立其在欧洲的第二座电动车工厂。加上此前的日本、美国、巴西等工厂,这家以高端新能源车切入国外市场的中国品牌让人眼前一亮。 比亚迪法国工厂签约仪式现场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领军企业的到来,法方颇以为豪,“工厂将生产纯电动巴士,有利于推动法国成为能源转型的先行者,比亚迪在当地设立工厂表明,我们有资源能够吸引到大型的国际公司入驻。”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海外淘金热,试图快速占领海外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海外建厂在降低成本、本土化生产、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参差不齐,一些研发力弱、产品面窄、缺乏海外市场大规模系统运作经验的企业屡屡受挫。 比亚迪部分海外工厂布局 直击最严苛考验抢滩国际市场“先难后易” 除了海外建厂,如何在发达国家市场立足也同样考验着众多中国品牌。 欧美市场一直是汽车产品法规和标准最严苛的区域,对汽车品质、安全、服务等方面的门槛非常高,而贸易壁垒、政商环境差异等因素也不可小觑。因此,中国汽车品牌此前也仅在亚非拉等地区崭露头角,但进入汽车强国,虽跃跃欲试却步履维艰。 对此,比亚迪欧洲市场的负责人何一鹏坦言:“进入法国这样的汽车强国,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在几年前就拿到了欧盟整车认证。” 欧盟认证被认为是国际上审查最为严格的认证体系之一,与美国认证、日本认证一起构成了世界汽车三大认证体系。欧盟整车认证共包含25项整车评审项目(不含零部件测试),不仅严格评审大巴整车质量,更对产品管理体系、企业生产一致性等进行综合考评。 而我们也在与比亚迪的沟通中,了解到更多值得大家重视的市场策略。 何一鹏告诉本报,“我们的打法是先难后易,技术最苛刻、标准最高的市场我们如果能拿下,剩下的(市场)就不在话下了。” 如今,新能源车已经遍布全球6大洲、270个城市的比亚迪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市场换技术?这一切正在改变 “以市场换技术”,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深深的“烙印”,几代汽车人为了摆脱这一窘境操碎了心。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意味着新中国开始自力更生造汽车。汽车工业起步更晚的中国,试图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造成了早期中外合资生产的汽车有不少挂着双logo的现象,直到现在也有不少这样的车标。 而如今,中国车企掌握了核心技术,外国的客车也要反过来挂上中国车企的logo。 比亚迪和马可波罗共同研发的电动客车悬挂双logo在巴西亮相 近年来,比亚迪已为马来西亚最大电动公交BRT系统和悉尼机场的电动巴士输出技术,当地组装;比亚迪投放于英国伦敦的电动巴士,底盘和动力系统由其提供,车身则由亚历山大·丹尼斯有限公司设计。 “我们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这是中国制造的崛起和胜利”,何一鹏最后说道。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