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扎门乌德口岸。 李爱平 摄 中新网二连浩特4月28日电 题:内蒙古二连浩特聚集“正能量” 扩容中蒙对外“新空间” 作者 李爱平 王立华 整个4月,位于中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都在聚集“正能量”,试图在对外道路上作出不同以往的成绩。 28日“口岸号”旅游列车的正式开通,恰成为这一中国边境口岸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中国二连浩特口岸。 李爱平 摄 当天,由呼和浩特铁路局与乌兰巴托铁路部门合作开行的“口岸号”旅游列车正式运行。该趟列车从呼和浩特出发,沿集二铁路一路向北,到达二连浩特口岸。 但这只是“口岸号”旅游列车的国内部分,在抵达二连浩特口岸后,众多游客可以通过签证,过境到达二连浩特口岸仅隔9公里的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感受口岸的异域风情。 中国游客乘火车跨境抵达扎门乌德口岸只是官方的初步打算。呼和浩特铁路局消息指,未来“口岸号”旅游列车还将一路向北,让国内游客感受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独特魅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漫步在边境小城二连浩特,目之所及不仅可看到极具异域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在当地的一些商场超市内,更可看到来自蒙古国的客商经营着店面和摊位,而在当地的高等院校一些留学生则在认真地学习着汉语、剪纸、书法绘画等。 在当地生活已有十年的李鹏远更是将“中蒙两国民相亲”做到了精致,他分别在二连浩特和乌兰巴托开设了电商平台“城市商店”,让两国的商品有了更快捷的出口渠道。 1956年1月,随着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列车的正式开通,二连浩特正式建城。 图为口岸号旅游列车。 李爱平 摄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这座城被外界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当时只有两条街,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来自四面八方,完全是“大杂烩”。 然而,当1992年这座边城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一切瞬间发生了变化。 作为中国正北方的贸易集散地,这里最多时有20多个国家的客商逗留,精明的浙商建起了义乌商城和温州国际商贸城,并学会了蒙语,一时传为佳话。当地民众认为,那时的二连浩特,是世界商人的天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并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二连浩特的“中蒙空间”并没有扩容,反而一度呈现萎缩。 火热的市场转机出现在2010年至今的七年中,当地官方不仅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重走茶叶之路”活动,还与蒙俄在跨境经济上有了突破。 呼和浩特铁路局二连站最新消息表明,近年中蒙经贸往来持续升温。随着国家深化“一带一路”战略,中蒙两国经贸交流逐年升温,铁路口岸运量持续走高。今年一季度,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进出口运量实现285.93万吨,同比增长了20%。 官方的另一组数据事实上更能说明问题:1956年到1988年的32年间,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进出口货物运量为3000万吨;而仅2016年一年,铁路口岸进出口货物运量完成983万吨,是口岸开通前32年总量的1/3,创口岸开通以来历史之最。 2017年,呼和浩特铁路局将启动集二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将进一步打通中国向北开放、连通蒙俄、辐射欧洲的战略通道。 与口岸的进出口货物相对应的是,今年前三个月,经由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入境的中欧班列达89列,发站主要为郑州、长沙、苏州等地,去向包括德国汉堡、波兰马拉舍维奇、白俄罗斯布列斯特等欧洲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涵盖轻纺产品、机器配件、通信设备等,回程(进口)商品多为工业机械及其配件等。 图为运行在中蒙铁路口岸上的列车。 李爱平 摄 在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提速对外的情形下,二连浩特官方也加快了“跨境旅游合作区”的步伐。 二连浩特政府网日前刊登消息显示,日前中蒙双方在二连浩特正式签订了《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框架协议》,双方确定了跨境旅游合作区范围与规模、发展目标、合作内容和权利义务。协议约定,跨境旅游合作区位于二连浩特和蒙古国扎门乌德边境口岸相邻两侧,总面积31.99平方公里。 其中,中方一侧区域包括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公路口岸旅检和货检通道、国门景区,面积合计13.63平方公里;蒙方一侧区域包括扎门乌德自由经济区和公路口岸通道,面积合计18.36平方公里。 在合作区内,双方将实现人员、商品、交通、投资、金融等全要素的国际自由流动。联合开展旅游市场宣传,共同完善接待体系,联合开发双方周边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线路、产品,共同建设大交通线路,共同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强化旅游行业监督。 《框架协议》的签署对推动双方口岸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口岸旅游竞争力,共同实现边境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推进地区睦邻友好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浩特市长田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二连浩特口岸已成为中欧班列中线通道的唯一出境口岸,在解决了回程货源组织困难的瓶颈后,中欧班列将会以其运营规模带动口岸的对外贸易增长。 田永表示,下一步二连浩特口岸还将在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引擎下,发展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真正“扩容”中蒙对外新空间。(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