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各国的行业代表就“下一代机场设计: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议题展开圆桌讨论。 钟欣 摄 中新网成都5月26日电(周夏)“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发展模式。”26日,第六届亚太现代化机场大会中国站在成都举行。会上,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提出,全球临空经济区建设已经进入“港-产-城”协同发展时代。 据悉,截至2017年5月25日,我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扩容至10个,包括郑州、北京、上海、青岛、成都等地。依托大型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培育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共识。 机场行业相关参会企业在会场外布展。 钟欣 摄 临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各式问题。“临空经济区呈现碎片化发展特点。”曹允春指出,机场规划、临空经济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不衔接,低端产业布局使得临空经济区差异化竞争优势无法发挥,机场周边地区社会公共配套不足降低区域吸纳能力等原因造成了临空经济区“港-产-城”三者的融合不足,“比如中国临空经济区普遍缺乏教育、医疗、餐饮、大型体育设施、大型购物等高端公共服务设施。” 对此,曹允春表示,应当推进临空经济区“港-产-城”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机场与城市、区域间的联动,“传统的机场紧邻区只是按照工作区域而非以城市来规划,未来要向航空大都市的方向转型。”以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和新加坡机场的“宝石计划”为例,“旅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重新界定了机场定义,汇聚了市集和城市公园的航空城,为人们提供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未来机场就是一个城市。”新加坡Populous公司总裁Brett Wightman Principle表示,现代化机场建设,需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为旅客提供一种集出行、娱乐、体育、零售为一体的优质空间体验。 针对国内开发较早的临空经济区中,低端传统产业布局抑制整体发展的问题,曹允春指出,“进入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需具备临空偏好性,产业特点应该直接或者间接与空港产生联系。”同时,要建立‘港-产-城’一体化协同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开发模式,“机场和临空经济区规划必须多规合一。” 据悉,25日启幕的第六届亚太现代化机场大会中国站上,来自中国、欧洲、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行业代表们就“下一代机场设计: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枢纽机场对临空经济区的带动作用”、“机场如何为航空公司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等议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