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8日电(毕彤彤)“我们正在做一个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平台。”“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业内不少大佬的支持,过几天就去深圳路演了,准备做ICO(首次加密代币发行)。”6月的一个午后,在清华大学附近的咖啡馆里,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听到了上述对话。 “区块链”、“ICO”,这些专有名词让人一头雾水,但如今它真的火了。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7月25日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另有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全球的数字货币接近千种。 ICO是创新融资方式还是监管套利,是翻千百倍的暴富神话还是一文不值的数字代码,监管的边界在哪儿,ICO未来将怎么发展?答案或将逐渐明晰。 颠覆性的融资形式 ICO(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得从区块链说起。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和其它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狭义来讲,区块链是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的特性。因而“区块链+行业”的业务场景延伸出巨大的想象空间。各场景下的区块链项目方开始运用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内生的 ICO 融资方式获得资金,资金用于项目方启动资金或实现项目由概念设计向现实转化,募集币种主要为比特币(BTC) 和以太坊(ETH)。 点量研究院7月27日发布的《从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看ICO的起源与发展》报告中介绍,ICO一般发生在项目早期阶段,以太坊作为一个智能合约的应用平台是比较成功的ICO项目案例之一,2014年以太坊在42天的以太币预售中,募集到31531个比特币。6月初,火狐浏览器创始人带领的BAT项目在30秒内筹集了约合3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刷新了ICO项目记录。 区块链联合发展组织发起人、点量金服CEO孔祥辉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介绍,ICO发行代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用户代币/应用代币”,这是一种数字货币形式,用于使用分布式网络提供的服务,通过向网络提供价值获取,如比特币、以太币;第二种为“权益代币”,即持有区块链应用的股份,享有收益分红、应用事务投票权等,如小蚁币;第三种为“债权代币”,类似为应用提供一个短期贷款,持有者可获得类似储蓄、可收取利息的回报。 孔祥辉认为,ICO 作为区块链生态内生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介于VC和众筹之间。科技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对资金的需求也需及时,按照传统的VC,一番尽调、投委会流程下来,可能其他的团队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展。而真正产业级的ICO将重构价值,提升流程和效率,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和转型。 量子链联合创始人帅初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ICO实际上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投资高成长性企业的机会,这种形式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一些资金密集型的医疗、航天等领域,在适当监管的情况下未来也可以进行尝试。 “蒙眼狂奔”的ICO市场 在区块链领域,以ICO形式募资已经超过了传统的PE/VC。火爆的ICO市场中也不乏乱象与投机者。 ICO究竟有多火爆?CoinDesk的数据显示,截止6月,全球区块链创业公司通过ICO融资高达3.27亿美元,而VC的融资金额为2.95亿美元。据点量研究院报告,从近期国内ICO上线的主体情况看,募集比特币总量约67000个,若以比特币兑换最高2万人民币计算,ICO融资金额约合13.4亿元。 ICO代币价格的疯长,也诱使从业者们“蒙眼狂奔”。 有媒体总结到,量子链ICO第一天最高价格66.66元,涨幅33倍;公信宝从最初的“一股”几毛,翻了90多倍;小蚁币从5毛涨到了40块;最夸张的Stratis,一年涨了1500倍…。 一家区块链公司的董事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坦言,部分区块链团队进行ICO有些本末倒置,团队本来是为了研究区块链实现技术突破而成立,如今却每天都在为ICO路演四处奔波,团队商务和宣传的人员比技术人员还多。这样的ICO项目未来究竟有多大的发展前景,投资者能获得多少回报,还得打个问号。 孔祥辉认为,ICO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揭示不完整。大部分ICO 项目处于初创阶段,参与ICO前也没有像IPO、VC等传统融资前完善的尽职调查,对于项目是否合规,外部人员是很难深入了解。而对于法律、政治、经营风险,很多项目甚至零披露。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梁隽樟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表示,长远来看,区块链行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未来很多行业业务可能都会跟它发生关系。而区块链又是比较新的生态,任何新的技术出来在国内都容易出现泡沫、各种的噪声,作为VC也很谨慎的去鉴别项目。 “相比国外ICO投资,国内区块链ICO项目的盲目、跟风投资现象较严重,大多缺乏理性思考。在目前ICO产业链不完善、生态系统不健全的环境下,建议投资者应该详细了解区块链相关技术、应用情况以及项目负责人背景等信息。”孔祥辉补充道。 点量研究院报告从投资者角度提出了评价ICO项目的TPM模型,从团队、项目和市场三个维度考量。其中团队因素包括创始团队背景和技术能力、战略顾问、早起投资人及投资机构;项目因素包括,项目的创新性、发展空间、难度及周期;市场因素有市场认识度和社区建设。 上述报告指出,真正的ICO应该是通过种子用户和社区力量,汇聚小微资金背后的巨大智慧,协助项目方在“愿景”和“行动”间来回验证,极其快速的验证其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或应用创新的可行性。这将激发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 一位ICO项目负责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是有成本的,创业企业都有成功和失败,ICO项目也就是正常的创业项目,大家需要有平常心,虽要提升风险意识,但也不能污名化。 监管初现 “沙盒计划”会是良方吗? ICO在各国尚未有明确的监管,美国政府近日有了新的态度。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声明,指出ICO项目The DAO发行的代币是一种证券,在SEC的监管范围内,需要符合联邦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并提醒投资者谨慎作出投资决定。 在美国,参与证券投资有着严格的合格投资者规定。SEC的这一决定意味着,美国的非合格投资者或将不能再投资被视为证券的ICO项目。 但SEC或许并未将所有ICO纳入监管。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作人孙铭撰文指出,SEC的监管权限仍只在证券领域,所以监管的前提是ICO属于发行证券的范畴——但笼统的“ICO”是否满足这一前提并非是结论,The DAO的代币是证券,无法推导出所有ICO项目都是在发行证券。 对于区块链ICO的监管,“高压”或许会适得其反。上述ICO项目负责人坦言,如果项目主体所在地出台了过于严苛的ICO政策,很可能会促使一些团队将主体转向境外,届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外流。点量研究院报告指出,国内ICO的项目主体,总部在中国的仅占60%。 还有部分国家呈现较为开放的态度。近两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先后设立了“监管沙盒”。以新加坡为例,任何被纳入监管沙盒的金融科技公司均允许在事先报备的情况下从事与目前法律法规有所冲突的业务;即使之后被官方终止相关业务,也不会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并根据测试的结果修改相关规定,提出新的法律制度建议。 在国内,贵州省率先探索“沙盒计划”。7月25日,区块链金融协会、贵阳区块链创新研究院与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及贵州区块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单位在贵阳召开研讨会,并共同发布了《区块链ICO贵阳共识》。 参与该会的孔祥辉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透露,贵阳“区块链ICO沙盒计划”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着手筹备,贵州政府也想在区块链+金融等应用场景尝试突破。此次共识明确将推出共建机制,在协会自律自清的共识之下,建立标准沙盒计划,及各领域子沙盒计划,形成切实可行的监管体制。 “共识”还建议贵阳ICO沙盒计划适当给予 ICO 项目包容性豁免,主要体现在:一是额度管控与白名单管理;二是 ICO 融资计划管理及合格投资人管理;三是对发行人施予持续、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强调反欺诈和其他责任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ICO将会怎样?点量研究院报告预测,分段次ICO将会出现,项目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对每轮次的权重可以合理设置。此外,小而美的ICO项目将更常态化,超大额项目将逐步出现。而ICO项目社区机制也将逐步完善,进化出社区审计和项目基金会等更完善的社区机制。(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