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张文绞 刘辰瑶)作为南北车合并后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中国中车海外业务布局不断加速,战略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中国中车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徐厚广近日对中新社记者说,截至目前,中国中车已进入全球102个国家,在全世界的覆盖率达80%。 徐厚广指出,从发展空间来看,北美和欧洲是中国中车走向世界的重点市场。 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中国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冯江华认为,这对中车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压力不大。“美国没有把轨道交通装备作为它的重点产业,因此限制相对较少,国外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相对容易。” “未来,中国和欧美的关系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谁也不能替代谁。”冯江华分析,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相比较而言,欧洲轨道交通装备起步较早、市场发展相对饱和。日本则限于地域狭小,轨道交通装备可发挥的空间也不大。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容量相对小、人才和工业基础相对匮乏,再加上轨道交通装备的高价和核心技术难以突破,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对中国造成威胁并不容易。 即便具备优势,想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中国还需“内外兼修”。 内炼中国“芯”。如今,每个只有人体头发丝一半厚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历经近十年已被中国中车研制出来,这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由5万个微米大小的元胞组成,制造需要通过200多道工序,却是世界上少数国家才能掌握的顶级芯片。 近日,为中国高铁量身订做的基于8英寸制造工艺的750A/6500V高性能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模块,经科研技术团队的集体攻关,已完成测试验证与全部地面试验。这意味着,在按照中国标准设计制造的高速动车组上,有望装上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 外建本地化。徐厚广告诉记者,对中国中车而言,走出国门争取海外市场,稳定的客户来源显得尤为重要。本地化通过建立营销网络,可解决这一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车在国际市场的本地化,以“组装厂”为主,核心技术仍需从国内输出。徐厚广举例称,未来在铁路装备业务方面,需主动适应国内外运输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铁路客货运技术、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在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方面,面向全球市场加快城轨车辆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