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10月30日电 30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2018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博鳌开幕。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在过去40年中经历了世界文明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转型。他还表示,如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在脱贫等方面为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又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以下是艾伦·麦克法兰的致辞原文: 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艾伦·麦克法兰 我和我的夫人于1996年第一次访问中国,2002年以后,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到中国去访问。我们到过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甚至一些偏远的地区,常常与一些年轻的中国同事和学者同行,他们会为我们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在中国访问期间,我可以自由地拍摄、采访,与中国各地不同层面的人进行交流。我还作为客座教授,在很多大学就我所感兴趣的主题来发表演讲。 在西方,了解中国的人并不多,而对中国有所洞悉的就更少了。能够连续多年在中国进行访问,是我与中国的缘分。对于外国学者来说,这是难得的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大多数西方人还是从具有偏见的媒体中了解中国,这些媒体的信息大多还基于西方人在19世纪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带有一定的种族歧视和西方人的自傲。 让我来说说我所认识到的中国吧。 在过去的40年,中国经历了世界文明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转型,而在实现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工业革命阶段那样,经历了诸多分裂和痛苦。中国在农业和工业层面进行的深层次、快速的改革,让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上有了巨大的改善,4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中国也从计划经济转向了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支持私有制等多种经济形式参与共同发展,建立了先进的金融系统。 曾经,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铁路也不发达,依靠落后的邮政系统实现通讯,靠着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发展经济;而今,中国的高速公路、民航和高铁让世界各国为之赞叹,社会由互联网联结,电力和通讯覆盖了最偏远的村落,其清洁能源技术世界领先,治污决心可鉴。同时,中国在民主、法制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人民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可信的社会。 中国从一个孤立、封闭、创造性缺乏的“孤岛”,变成了一个在诸多理论科研领域都逐步领先世界的国家。这些成就,源于其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近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从过往等级分明、严格的传统教育体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优良的教学系统之一。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同样的发展也见诸于卫生事业。中国在医疗方面有很多领先世界的创新,在基础健康护理方面的水平也相当高。 中国曾经历过思想闭塞的时代,而今在各种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画作、音乐、诗词和建筑等等。中国的宗教自由政策让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与文化转型。这种转型也带来一定的压力,有可能对中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中国家庭的规模和人数有了明显的缩小,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核心组织的理念仍保留了下来。家庭成员中老幼、男女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塑造,但仍旧和谐亲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理念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相互融合。中国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了一个奇妙的过程。 如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全世界做出的又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对沿线国家的引资,让数以百万的人口脱离了贫困。这项倡议希望将东方和西方的优质资源相互结合,提倡中国一贯秉持的和谐、希望、和平等理念,与大部分的西方社会所流行的过度自我主义、狭隘好斗、不容异议的倾向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精心的、理智的选择。 在这个高度联通的世界,我也希望为促进各个文明的和谐共存做一些事情,因此我于1983年于剑桥大学创立了“康河计划”文化保护项目,并和我年轻的同事们创立了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约100年前,徐志摩正是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期间,从年轻学生蜕变为一位诗人,并且胸怀将东西方精粹进行融合的梦想。 如今,我们应将通过学术研究与出版计划,让他的梦想延续下去。 我们致力于将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带到英国,翻译中国的著作,邀请中国学者来剑桥大学访问与讲学;同时我们也通过与博物馆、档案馆的合作,建立起国际性的数据库与数字博物馆,收集那些几个世纪以来从中国售出或流失的文物和手稿的信息,反哺中国文化。 这样文化交流之桥梁,不仅让西方社会拥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能够更多的了解西方社会。在中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日渐雄厚之时,也应注重学习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优秀之处。因此,我们为希望了解西方的中国朋友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了解西方的社会科学是用何种视角来审视世界、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给中国朋友们提供访问与短期学习的机会,与中国的出版社合作,介绍西方学者们的更多最新著作到中国,并制作教育类的系列动画片,利用新媒体方式,让更多年轻一代能有兴趣参与思考与讨论。 “一带一路”倡议如同一座桥梁,桥梁正是我们当下所需。在下一个40年,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将为西方提供诸多智慧和能量。同样地,正如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到科学革命那样,西方社会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提供灵感。 作为一个对中国、中国人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并且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许多知识的人,我衷心希望中国的下一个40年前程似锦。(海外网 刘强)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