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留学辅导
鸣挚海外家政服务
代购代带网
人口普查
买书

英国伦敦华人网 - 英国伦敦第一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英首相挺过党内逼宫风波 表态必须继续推进脱欧

2018-12-13 06:36|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62| 评论: 0|来自: 中国新闻网

摘要:   中新网12月13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2日晚,英国保守党对现任党首、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不信任案投票结果出炉,特蕾莎·梅赢得投票,从而保住了党首和首相之位。特蕾莎随后表示,现在应该继续推进脱欧工作。不 ...

  中新网12月13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2日晚,英国保守党对现任党首、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不信任案投票结果出炉,特蕾莎·梅赢得投票,从而保住了党首和首相之位。特蕾莎随后表示,现在应该继续推进脱欧工作。不过,保守党内风波不断,已遭到外界批评,脱欧进程也增加了更多变量。

当地时间1月17日,英国首相特里莎·梅就英国脱欧方案发表演讲,公布较为清晰的“脱欧路线图”。这是英国2016年6月份公投脱欧之后、首次给出明确的“脱欧路线图”。她表示为赢得边界控制权不惜退出欧洲共同市场,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将会彻底脱离欧盟的态度。欧洲多国对此反应不一,德国外长表示欢迎,而捷克官员则称方案“野心勃勃”。
资料图:英国首相特里莎·梅就英国脱欧方案发表演讲,公布较为清晰的“脱欧路线图”。

  党内逼宫 特蕾莎·梅挺过不信任投票

  当地时间12日晚,英国执政的保守党对现任党首、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发起不信任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特蕾莎•梅获200票,以83票差距赢得胜利,获得的支持率为63%,反对率37%。她将继续担任英国保守党党首,也保住了首相之位。

  当地时间12日上午,英国保守党在议会下议院的议会党团“1922委员会”宣布,有至少48名保守党议员致信该委员会主席布拉迪,要求对党首特雷莎-梅进行不信任投票。这一人数已经达到举行不信任投票的门槛,该党因此决定在当天晚间投票。

  保守党在议会下议院拥有315个席位。想要挺过不信任投票,特雷莎-梅需获得半数以上,即至少158名议员的支持。

  特蕾莎·梅在2016年接替辞职的卡梅伦担任首相,并在2017年举行的大选中带领保守党获胜。此次赢得不信任投票,也意味着特蕾莎·梅的领袖地位将在未来一年时间免受挑战。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28日晚间签署英国启动“脱欧”程序的通知信函,这份信函在29日午间由英国驻欧盟大使蒂姆?巴罗递交至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手中。
资料图: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签署英国启动“脱欧”程序的通知信函,这份信函由英国驻欧盟大使递交至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手中。

  首相回应:下一步要推进“脱欧”了

  特蕾莎·梅在结果出炉前已从议会回到唐宁街10号等待结果,公布结果时其未在现场。在得知投票结果后,特雷莎·梅表示,“我们现在应该继续推进英国脱欧的工作了”。英国多家媒体也第一时间发文,表示现在应该“让她完成脱欧的工作了”。

  梅还表示,她了解“有许多人投票反对我”,她会聆听这些议员的疑虑,在欧盟努力争取修改脱欧协议草案,但她也坚称:“我们必须执行脱欧工作,执行公投结果。”

  在不信任投票前,特蕾莎曾紧急在唐宁街10号发表讲话,称将竭尽全力赢得不信任投票,并指现在更换领导人,将使英国的未来置于危险之中。

  她12日发表声明表示:“我为国家利益服务。英国‘脱欧’协议已经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现在更换领导人,将使我们的未来处于危险之中”。

  特雷莎·梅还指出,“我们无法承受不确定性。这可能会把英国‘脱欧’谈判的控制权交给工党。”

  一连串风波令脱欧出现更多变量

  随着2019年3月29日伦敦脱欧日期的临近,英国国内政治危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

  此次投票与英国首相推动“脱欧”协议在议会通过不力有关。12月10日,梅宣布推迟在议会下院就“脱欧”协议进行表决,并承认若按原计划表决,协议可能无法通过。目前她正与欧盟方面就协议内容进行谈判。

  但是,一连串逼宫风波已令英国保守党严重撕裂,亦令英国脱欧进程出现更多变量,商界批评部分保守党政客只顾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首相府发言人则在投票前暗示,特蕾莎·梅即使胜出,也可能在下次大选前离任。

  英国民众也普遍不满保守党陷入长期政权斗争,批评疑欧派发起不信任动议的行动“任性、危险及损害国家利益”。

  梅13日将前往布鲁塞尔,继续中断的脱欧协商。不过,保守党议员对梅的不信任票,若转化为国会对脱欧协议草案表决时的反对票,草案恐怕很难获得国会通过,脱欧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新评论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伦敦华人网

GMT, 2024-11-22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