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宁波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鲍安琪 发于2019.5.20总第899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11日晚,身穿中式对襟衫、脚踩黑色布鞋,一副标志性着装的单霁翔现身宁波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场的灯光与目光聚焦一处,掌声雷动。 这是这位故宫博物院前掌门人4月8日正式退休后的首次公开露面。现场门票一票难求,1000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通过网络直播收看的人数达到135万,显示着一位“网红院长”的人气与流量。 在当天的活动中,单霁翔除了主讲“故宫论坛”第三季之《故宫上新了》外,还被聘为宁波文化产业博览会顾问。这也成为他退休后迎来的首个新“职务”。 有网友玩笑称“院长才出故宫门,便到三江口”。宁波当地媒体更对单霁翔给予厚望,写道“他把故宫变成‘魔性网红’,现在准备‘创作’宁波这座城市”。 作为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宁波是一座低调的城市。一直有声音认为,宁波是“闷声发大财”,调侃之余流露出这座城市不善于包装、宣传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宁波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城市实力不相匹配的状况。 事实上,如今宁波的名气不仅无法与成都、杭州、武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相比,即便与深圳、青岛、厦门、大连等其他四个计划单列市相比,也相差甚远。 单霁翔的“退休后的首次公开露面”为宁波带来聚光,而这座GDP刚刚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也正在补齐短板。 跻身万亿俱乐部 2018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5.5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五个GDP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宁波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先后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享受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红利。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了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汇报,其间特意询问了宁波的现状与前景。谷牧提到,宁波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宁波帮”,第二是宁波港。叙谈之间,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船王”包玉刚最早响应这一号召。1984年12月,包玉刚决定捐资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创办宁波大学。 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宁波成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宁波GDP为36.88亿元,排名由1978年时的全国第32位提升至第15位。 1987年,宁波又被确定为国家计划单列市。次年,宁波市GDP首次突破100亿元。 分析认为,宁波经济的发展,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市相继抢抓了外资引进和外贸发展的机遇有很大的关系。 宁波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发展处处长李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宁波是浙江首个、全国第8个外贸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也是浙江开放功能区最集中的城市。 4月29日,宁波市商务局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宁波外贸进出口情况,情况显示,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外贸进出口规模、出口规模、进口规模仅次于深圳;从市场份额看,进出口、出口份额分别占全国2.93%和3.46%。 其中,民营企业是宁波外贸的主力军。今年1~3月,民营企业出口937.3亿元,增长14.6%,对宁波全市出口贡献率达93.3%,占全市出口额的72.0%;进口方面,民营企业进口402.0亿元,增长1.4%,占全市进口额的53.8%。 事实上,民营经济发达是宁波市经济发展另一特点。在宁波,每26个人中就有一位民营企业家,这些民企创造了宁波63%的GDP、62%的财收、69%的出口和85%的就业。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宁波的民营企业非常灵活,在经济形势不好,或者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主动寻求转型。 例如,上世纪80年代靠服装起家的杉杉集团,1999年企业开始寻找一些有长远市场潜力的新业务,偶然间接触到一项关于锂电池材料的国家“863”项目,企业决定斥资进行“产学研”转化,并成立杉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投入,目前杉杉集团在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综合材料等主要基础材料研发生产上,已在国内遥遥领先。 “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是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港口是宁波的重要资源。 宁波舟山港,自然条件优越,深水岸线资源和水运资源丰富,主航道水深在22.5 米以上,全年可作业天数达 350 天以上,30 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港。 2018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0.8亿吨,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635.1万标箱,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上海港和新加坡港。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蒋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2018年,通过舟山港拉动的GDP约占全市GDP的1/3。 补齐短板 2018年,《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正式对外发布。文中提到,在过去十多年里,宁波经历了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有了长足进步,但整体而言,宁波与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相比,转型的速度慢了,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杭州是经常被拿来与宁波相比的城市之一。宁波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宁波虽然第二产业产值高于杭州,但第三产业产值要比后者低3700多亿元。 这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宁波与杭州服务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业上。以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例,宁波只占到杭州的1/6。同时,在金融业上,宁波与杭州也有近600亿元的差距。 同时,这位负责人还透露,宁波服务业存在规模大但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物流领域,宁波有8900多家物流企业,但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仅300多家。在行业评级中,宁波只有一家5A级物流企业。 《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宁波的资源十分丰富,最大特点是多样化。 “苏锡常有太湖,沿长江,但没有海;上海有湖、有江、有海,但没有湾;而杭州的杭州湾则不如宁波的象山湾优美。山水林田湖,江河湖海湾,宁波都具备。”王凯认为,在工业化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港口、需要大工业,然而后工业化时期的旅游、文化、养老、创意产业需要更好的环境。而这恰恰正是宁波的优势所在,宁波现在欠缺的只是观念上的转变。 需要转变观念的还有舟山港的发展思路。舟山港的货运运输量虽然已位居全球第一,但由港口运输延伸的港航服务、物流贸易等功能发展不足,仍然呈现出“宁波数箱子、香港数单子、伦敦数票子”的局面。 《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宁波港口城市综合提升和转型发展研究”专题项目负责人、香港大学地理系前任系主任王缉宪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大量的物流在宁波中转,却没有大量的贸易企业在宁波扎根。 针对这种状况,宁波舟山港加强了金融业、保险业、航运交易、大众交易,船舶交易等航运附加值方面的业务。比如在金融业方面,目前宁波舟山港股份公司是通商银行第一大股东,宁波航交所最近也刚刚被浙江省海港集团控股。 人才是困扰宁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显示,人才对宁波经济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能人才占比不高,2017 年深圳技能人才达 325万,占比高达 26%,而宁波仅 100 万人,占比约 12%;二是高校与大学生少,2016 年宁波万人高校学生数仅排名全国第 35 位,人才储备的相对短缺制约了城市的长远发展。 人才留不住是更大的问题。相比于宁波,相距不远的杭州和上海对于毕业生更具吸引力。 《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提到,因人才政策环境和城市环境品质的双重影响,宁波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在 2016 年全国各大城市对重点院校毕业生吸引力排行榜中,宁波仅位列第 19 名。 不过,近几年宁波已经意识到人才的紧缺,加入到“争抢”人才的城市大战中。 今年,宁波专门出台文件把每年的“谷雨”这一天设立为“宁波人才日”,取“雨生百谷,生机勃发”之意,希望通过系列激励、服务活动,为人才成长提供“阳光雨露”,也增强其对宁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今年4月20日,在首个人才日当天,宁波正式启动了首批青年人才驿站。在驿站中,求职的各类人才除了可以临时免费住宿外,还可以免费享受驿站里的无线WiFi、公共书吧、餐厅、厨房等配套设施。 此外,宁波市还出台了一系列“争抢”人才的政策,比如主打开放揽才的“3315系列计划”、一年一度的人才科技周、海外工程师大会、世界宁波帮大会、中国机器人峰会等,希望借此招揽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体化机遇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之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给宁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宁波而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最主要的就是如何与上海融合发展。宁波市发改委区域发展处处长张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区域内的所有城市都希望与之合作,实现与上海同城化,宁波也不例外。 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宁波与上海的联系由来已久。上海户籍人口有“三分天下”的说法,即上海本地人、苏北人、宁波人各占三分之一。这一说法虽有待考证,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宁波与上海交往频繁。 对宁波而言,上海的优势突出。加强与上海的沟通,可以使得上海的科研、教育、卫生、产业技术等优势资源转移至宁波,使后者享受到上海资源外溢的红利。 2018年11月发生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一幕,则生动地反映了宁波人对上海优势资源的渴求。 开幕前的一天,宁波“悄悄”派出大巴车前往展商集中入住的上海酒店,将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带队的17个国家35家企业参展商共150人接到宁波港,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实地考察。 考察团一行上午8点从上海出发,一路走访了宁波杭州湾新区天猫国际智慧物流仓、宁波辰佳电器有限公司、宁波舟山港北仑二期集装箱码头以及宁波进口商品中心,当天晚上返回上海。 据这次考察的组织者介绍,宁波是进博会期间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在上海外选定的唯一一个参观点,无论从港口吞吐量,还是跨境电商和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制造实力等多方面看,宁波成了首选。 从这趟“见缝插针”的考察安排中,不难看出宁波主动对接上海的愿望和超强的执行力。 事实上,这些年宁波一直在积极向上海靠拢。由宁波市主导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就被视为宁波与上海加强联系的标志性工程。这座于2008年通车运营的跨海大桥建成后为宁波经济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不过,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公路桥,铁路不能通行。同时,大桥一端在宁波,而另一端并未接到上海,而是落在嘉兴。这在宁波看来,与上海的距离依然还有再拉进的空间。 据悉,目前“通苏嘉甬铁路”正在推进之中。今年4月19日,铁路的研审会议刚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果说杭州湾跨海大桥改变了宁波在高速公路网中的格局,那么通苏嘉甬铁路的建成则将大大提升宁波铁路枢纽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地位。 分析认为,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宁波至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的时空距离,有望实现宁波至上海“1小时交通圈”。 宁波与上海在港口方面的合作也在加强。今年2月,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签署了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两地筹划已久的小洋山北侧开发建设合作模式,成立不久的浙江省海港集团将以人民币现金增资的方式入股上港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入股完成后,上港集团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分别持有盛东公司80%和20%股权。 “别看浙江只是入股20%,这背后的意义在多方面都极为重大。”长期致力于大小洋山开发建设研究的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湛表示,此次沪浙联手开发小洋山北侧,不仅开创了跨行政区域合作的新模式,还将为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最大组合港做好铺垫。 在宁波看来,此次沪浙联手,既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两个世界级大港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两个大港经济腹地和集疏运方式有重叠,竞合发展是未来大趋势。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蒋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舟山港与上海港高层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协商,每年两港集团领导班子都会举行一到两次高层恳谈会,坐下来互通有无。 宁波正在试图通过补齐短板,为自身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改变也让一贯低调的宁波变得高调起来,它开始试着包装、宣传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座城市。 比如,在今年4月初的宁波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主办方就表示,希望通过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将宁波的天一阁推向大众。 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对此,单霁翔建议,天一阁博物馆要像故宫一样原状陈列古建筑,现代展陈则应该离开古建筑群,建一个新展厅,新博物馆和古建筑也要保持协调。 他的想法是:“宁波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创方向跟故宫肯定不一样,这需要深入研究当地的生活和环境。” 在很多人看来,这既是对天一阁的建议,也是对宁波的建议。宁波未来的发展,仍需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