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这是3月2日英国驻华使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这文章标题起得足够吸引眼球,但细看内容却漏洞百出,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傲慢与偏见。 文章点名《中国日报》将某些外国媒体形容为“憎恨中国者”,我们就先来看看《中国日报》这篇被点名的报道。 2020年12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一则探访新疆库车地区的视频,称中国政府“跟踪和阻碍”他们的采访,还炮制了新疆工厂所谓“强制劳动”的新闻。随后,中国日报记者沿着BBC的采访路线再次进行采访,通过还原事实真相,证明BBC通过剪辑和嫁接制造“假新闻”。 在1月10日发布的这篇报道的结尾,中国记者评论说,“BBC此次新疆之行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证明’反华人士说的都是真的”(On this trip to Xinjiang, the BBC has only one mission: to prove that everything that China-haters say is true)。 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BBC在涉疆报道上撒了谎,中国记者用事实反击。如果BBC认为自己被冤枉了,大可以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但是,英国使馆的文章对本国媒体造假抹黑中国视而不见,却将中国媒体的纠错报道扭曲为攻击外国记者、妨碍新闻自由。 我们不禁想问,新闻自由等于可以违背职业道德和制造假新闻吗?就像英国不能代表全世界一样,BBC也不能代表所有外国媒体,而剪辑、嫁接、添加滤镜等预设立场、为了抹黑而抹黑的新闻报道更是让媒体自由、新闻专业主义蒙羞。 英方的文章大谈包括英国媒体在内的外国媒体如何独立,如何监督政府,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但是,伦敦一位市民曾经对《泰晤士报》表示:“我们国家的问题在于电视和报纸。它们不披露真相,闭口不谈真正发生了什么。”美国调查性报道网站“灰色地带”2月20日也披露,在英国外交部各类秘密干涉他国内政的项目面前,路透社、BBC等平时对俄罗斯等国的涉外项目喋喋不休的知名媒体非但哑口不言,还深度参与其中,甚至鼓吹自己有着强大的干涉能力。作为全球三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同英国政府早就有过秘密勾当。2020年1月解密的一系列官方文件显示,在上世纪60-70年代,路透社一直在接受英国政府的秘密资助,以协助情报机构军情六处运营一家“反苏宣传组织”。英国政府还利用BBC做中间人,以隐瞒这笔款项的流向。2019年,英国外交部提出了一项更加激进的计划,他们试图渗透俄罗斯媒体,借助在英国接受培训的俄罗斯记者形成的影响力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观点,路透社对这两次竞标都给出了详细的回应,在第一次竞标里,他们吹嘘自己凭借这类“能力建设”型干涉项目已构建起了一个有15000名记者和博主组成的全球网络。在俄罗斯,他们已培养了至少400名记者。 BBC也通过其名为BBC媒体行动(BBC Media Action)的非营利机构成功竞标了英国政府的“波罗的海秘密计划”(covert Baltic program)。 “灰色地带”认为,随着这类内情的公布,人们有理由质疑这些新闻机构是否真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是独立和有原则的新闻实体。 2月11日,BBC世界新闻台被禁止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后,中国网友之所以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并不是因为网友反对所有外国媒体,而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BBC报道的中国并不能真实反映自己生活的国家,而是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偏见、纯属捏造的谣言和刻意抹黑。 英国使馆的文章还用看似十分耐心的笔触向读者解释了媒体自由如何在西方是长久以来的传统,媒体如何是“第四产业”。但这份耐心背后隐约透露出的似乎是一种傲慢:哦,也许你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现在我来教你们。这更加显示了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不够了解。 毫无疑问,英国一些人对本国不乏侵略和殖民行径的历史和传统颇感自豪。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要向英国看齐,更不是西方教中国做事的理由。中国人为自己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建设成就感到骄傲,但没有中国人会用这样的态度要求其他国家照搬中国的制度和发展模式,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正如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说的那样: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不论是BBC的涉疆报道,还是英国驻华使馆的这篇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种流弊。 希望在将来,像BBC一样的外国新闻媒体和机构能够放下傲慢与偏见,以尊重、理解和平等的态度看待中国、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加深隔阂与误解。 作者: 王晗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