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作为全球最黄金的房地产市场之一,一直备受海外投资者的关注。在泰晤士河沿岸两边,正有大量的新建楼盘在破土而出。对于这座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国际大都市来说,新的城市天际线能否承袭这里传统的优雅贵族气质?这个问题对于伦敦的城市建设者们来说,比我们想象的都更为重要。如果新的开发建设破坏了旧城的历史承袭,英国人宁可不建。目前正在伦敦市中心最大的一个在建综合性项目——巴特西,这个在英国人心中最具象征性意义的伦敦地标之一,是英国“旧城改造”的又一个成功项目。
从巴特西的变身看英国“旧城改造” 在国内,我们常听提及的一个词是:旧城改造。旧城推倒重来、新城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大厦、一幅幅全新面貌,时刻见证着“中国速度”。在伦敦,同样是旧城改造,但对于旧城的保护和历史的延续,英国人有着他们严苛的标准和底线。 还记得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时任英国驻华公使胡定克这样形容:这是欧洲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的确,奥运会留给伦敦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就是改变了东伦敦的面貌。东伦敦曾经是英国最欠发展的地区之一,在奥运建设的资金中,每一英镑中的75便士都用于旧城改造——于是我们看到今天的东伦敦:公共交通系统从最薄弱变身最发达;新建住宅项目此起彼伏,且价格稳步上扬;全欧洲规模最大的Westfield购物中心建成开业,每天人流如织…… 再比如伦敦的市中心,街道还是如几百年前一样的狭窄、曲折,所以你会看到车技一流的公交车司机开着“窄高窄高”的红色双层巴士,在伦敦街头自成一道风景。尽管城市需要新的规划建设,但是政府并不会将老建筑推倒从而拓宽马路。伦敦并非没有摩天大厦,但这些现代建筑必须以不牺牲老建筑为前提。 巴特西项目也是如此。它占地40英亩,是伦敦市目前最大的开在建项目:57%用来开发住宅,43%是商业设施。这种综合性的开发项目在伦敦非常少见,由此也格外引起伦敦政府和居民的关注。巴特西电站的历史遗址被完好保存,新项目的建设必须与电站完美融合、相互呼应。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的时候,最能代表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出现在舞台,巴特西电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正是其中一个。如果你问:四个大烟囱耸立的电站而已,为何能代表伦敦形象?但是对于伦敦人来说,巴特西电站不仅是一座工业帝国时代的遗迹,还是一个代表欧洲红砖建筑艺术的文化符号。 工业时代的巴特西电厂 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巴特西电站,是伦敦最大的建筑之一,在英国的工业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著名设计师斯科特设计。这位设计师的代表作还有:英国标志之一的红色电话亭、Waterloo桥、利物浦大教堂等等。虽说是工业用途的电站,设计方面却可圈可点:巴特西电站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红砖教堂风格,在英格兰硕果仅存,也是欧洲现存最大的红砖建筑。巴特西电站更被英国人视为和圣保罗大教堂同等级别的伦敦地标。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初,那时英国的电力还是通过一些小型发电站、众多民营企业,分别向公众供应的。眼花缭乱的电力系统既不兼容、成本又高,公司之间竞争混乱。这种混乱局面终于引起了英国国会的内部争议,认为发电应该是统一制度下的国有化运营。1925年,英国国会的法令被采纳,第一个超级电站终于应声而建——也就是每年生产40万千瓦电力的巴特西电站。 意大利大理石涡轮大厅、磨光镶花地板、锻铁楼梯、还有那四个耀眼的白色烟囱……巴特西电站曾经在50年间,负责伦敦全城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 英伦文化的“巴特西”情结 巴特西电站曾出现在英国著名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专辑封面上、出现在披头士乐队、《蝙蝠侠》、《国王的演讲》等经典电影里,出现在英剧《神探夏洛克》里……英国首相卡梅伦还曾说:“巴特西是英国人的老朋友”。“巴特西”情结已经深深融入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英国著名的摇滚乐队Pink Floyd,在1977年的时候发行过一张叫做《Animals》的专辑,专辑封面正是巴特西电站。封面上的发电厂上空,漂浮着一小团粉色的云——其实那是一只粉色小猪的氢气球。“弗洛依德的飞猪”是音乐界的一个传奇,也出现在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 2011年的时候,《Why Pink Floyd》发行,制作人将经典场景重现,于是人们又看到了一只悠闲的粉色小猪高高地飘扬在巴特西两座烟囱之间。 1965年,披头士乐队的电影《Help!》里,也出现过巴特西电站;2010年的电影《国王的演讲》,借用了巴特西电站A 幢的控制室,取景作为BBC 的无线控制室;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开头部分,巴特西发电站冲出200英尺高的火柱;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第二季第一集即在巴特西电站取景,陈旧灰黑的色调是当时的背景…… 自1982年“退役”以来,这座标志建筑已然成为了英国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矗立在泰晤士河边,俯瞰城市变迁。今天,泰晤士河南岸处处是伦敦“新城建设”的声音,比如巴特西电站项目,比如中资企业万达、绿地在伦敦的地产项目,但是即便在这些新的城市天际线建成之际,伦敦的旧城轮廓还是不会改变,依然是那个人们熟悉、认识的伦敦。 本文作者胡悦系清华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本硕毕业。在中英两地从事媒体、市场营销工作多年。现定居伦敦。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